小何 发表于 2018-11-16 14:17:05

演义不可信,正史就一定可信?《三国志》当中存在哪些错误之处?

《三国演义》作为通俗小说,不可避免地对历史进行一定的程度的加工和扭曲,关于文学作品扭曲历史是否应该被批判,一直无法达成统一意见,然而现在但凡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与真正的历史出入甚远,只有在文盲率过高的中国古代,《三国演义》及戏曲评书才会对下层民众的认识造成错误引导,误以为是真正发生过的事实,对于历史的真实面貌,还是需要从史书中来,尤其是正史。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8d3e2593b200424484d76c183701cdb3

但是,演义不可信,正史就一定可信吗?这倒未必,哪怕是《三国志》,同样也存在错误之处,陈寿原为蜀臣,蜀臣立场难免感情倾向于西蜀,而后为晋臣,晋承魏,当奉魏为正统,不得不遵奉曹魏,有些是因为史官的春秋笔法,有些是史官的故意隐笔,而有些则是史官的考校不清了,那么《三国志》当中存在哪些错误之处呢?、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7e8ccef605004786a233657a49ec2638

一、 赤壁之战主导及逍遥津之战时间线问题赤壁之战无论是参战双方兵力、前线总指挥还是战争经过,其实在古代都不存在争议,然而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吗,网络“史学家”习惯于“挖掘史料”推翻前人来显示自己精于历史,但古人皆认“周郎赤壁”之时,现代网络史学家偏要另辟蹊径,指认刘备为真正总指挥,在选择性否认《三国志·吴书》的前提下,遵奉《三国志·武帝纪》: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辽救合肥。权闻辽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55c07d74b1b348c0a0407936320b8853

我们看一下的这段史料究竟存在什么错误之处,首先逍遥津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年,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十七》、《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吴书九》等多处,包括《资治通鉴》等史书在内,均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在《武帝纪》中,逍遥津之战却发生在建安十三年,整整提前了七年。《三国志·先主传》提到“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 《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吴书九》等多处,均以周瑜为主,“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记载道:“权将周瑜败之于赤壁、乌林”,《资治通鉴》、《续后汉书》等史料、包括历来的史评均人周瑜赤壁之功,《武帝纪》只字不提周瑜,想来还是陈寿作为晋臣春秋笔法,为曹操赤壁大败遮掩。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30d1ceb167364d4085f99b51160e9752

二、 荀彧之死《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中,关于荀彧之死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意思是说荀彧原有疾病,最终忧虑而死。然而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中提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食器也,于是饮药而卒”,说明荀彧其实因曹操“自采(裁)”暗示,自己服毒而死。两种说法的出入,加上陈寿晋臣身份,令人质疑陈寿此处是否故意隐笔,致使荀彧之死一直争论不休。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64a65f2ed6b4a0f905e7cf2d23a22f1

三、 凌统年龄问题凌统为东吴将领,大众对于凌统的了解主要还是逍遥津拼死护主、与甘宁的杀父之仇,却没什么人注意到,《三国志》中关于凌统的年龄问题,居然存在错误之处。《三国志·吴书十》中,关于凌统之死有如下记载:“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然而根据《三国志·吴书十二》记载:“及凌统死,(骆统)复领其兵”,如果凌统在四十九岁去世,骆统就不可能在凌统逝世后222年之前接管他的兵权,《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三·服饰部二·牀十五》引《吴志》记载为:“凌统病卒,时年二十有九,孙权闻之,拊牀起哀”。 《建康实录》则提到: “统为人性好接物,亲贤爱士,轻财重义,有国士风。年二十九岁卒。”《三国志·吴书十》关于凌统年龄记载应为错误,二十九岁逝世更为合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演义不可信,正史就一定可信?《三国志》当中存在哪些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