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象不要烦了
标题: 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 [打印本页]
作者: lichen 时间: 2018-7-26 15:55
标题: 来自中国的礼物: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
来自中国的礼物
大熊猫与人类相遇的一百年
[英] 亨利·尼科尔斯著黄建强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05
ISBN: 9787108062307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相貌憨厚、动作温吞、带着浓浓黑眼圈的大猫熊,绝对是地球上最惹人怜爱的动物之一。但是提起它的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却出奇地少。熊猫自古生长在中国的四川和陕西,可是历史文献里却几乎没有关于它的记载。是害羞的猫熊总是躲着人类远远的,还是古代中国人无法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动物?另外,熊猫或者说猫熊,到底是熊还是猫?为什么又有人说它其实是浣熊,而明明是肉食动物,为什么又只爱吃竹子?它真的是性冷淡,需要人类播放春宫片看吗?人类为猫熊所做的最重要的保育是什么?人见人爱的熊猫又如何为其“老东家”打开新世纪的外交大门?
作者简介
亨利·尼科尔斯(Henry Nicholls),专门从事自然科学写作的记者与作家,关心演化、生态、环保等议题。凭着深入浅出、轻松诙谐的文笔,以及在科学、历史与人文之间自在穿梭的功力,在世界知名报刊如《自然》《新科学家》《卫报》《独立报》上已发表上百篇文章。他的上一本书《寂寞的乔治》讲述的是加拉巴戈群岛上的一只陆龟,在2006年获选为英国《卫报》的一流好书奖,并入围英国皇家学会的综合图书奖。
目录
引言
第一部与人类的第一次接触
第一章完美无瑕的黑白熊
太平天国之乱后的中国仍然骚动不安。一位充满好奇心的法国传教士立志探索这片陌生的大陆……
第二章熊猫,是熊还是猫?
一个看似简单的科学问题,在生物学界引发无穷的争论……
第三章猎杀,谁开了第一枪?
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与猛兽斗智斗力的狩猎活动,可以证明男子汉的英勇气概……
第四章哈克尼斯女士的冒险
在男人们的剧烈竞赛之中,胜出者竟是位弱女子。也唯有她才能发掘熊猫温柔的力量……
第二部环游世界之旅
第五章远渡重洋的电视明星
通过现代科技无远弗届的传播力量,姬姬的魅力风靡了整个英国……
第六章家喻户晓的保护大使
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正岌岌可危,来自中国竹林的熊猫能够帮上它们吗?
第七章空留遗憾的政治婚姻
“冷战”将人类世界划分成两个壁垒分明的敌对阵营。熊猫也一样吗?姬姬为何总看不上来自苏联的安安呢?
第八章可爱形象长留人间
姬姬离开大家了,可是没有人舍得就这样让它走……
第三部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第九章尼克松的礼物
尼克松从中国带回两个珍贵的礼物。它们引起的骚动瘫痪了华盛顿的交通,但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使它们在一起……
第十章野外求生多艰辛
除了盗猎与栖息地的日益萎缩,以竹子为生的熊猫最怕竹林开花了……
第十一章人工饲养大不易
清心寡欲的熊猫让想抱孙子的人类伤透了脑筋……
第十二章重返大地的希望
想让熊猫重返大自然,首先要确定野生熊猫的数量。但这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后记两种熊猫,两个世界
注释
延伸阅读
致谢
引言
文| 亨利·尼科尔斯
关于熊猫,除了毛色之外,其身上很少有黑白分明的部分。它比较像熊,还是像浣熊呢?它吃的食物中99%都是竹子,但为何又是肉食性动物呢?如果它们不喜欢性(这是一般人的看法),这个物种又怎么能存活几百万年呢?这种稀有而难得一见的动物,为何会让我们感到亲切熟悉呢?
最后的这个谜题尤其令人讶异,因为直到1869年以后,中国境外的人们才知道有大熊猫这种动物存在(中国境内也鲜有人知)。因此,这个物种在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从默默无闻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了全球动物园的明星。甚至可以说,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熊猫就风靡了整个人类社会。对我而言,这真是十分神奇的事情。
在1966年出版的《人与熊猫》(Men and Pandas)一书中,著名的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和他的妻子拉莫娜(Ramona)曾思考过熊猫有哪些讨人喜欢的特征。其中的许多描述,例如扁平的脸蛋、黑色的眼圈以及婴儿一般的身材比例,的确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熊猫的可爱。熊猫很讨人喜爱,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但我比较想了解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与要素。我希望考察大熊猫的历史脉络——我称之为“大熊猫与人类的相遇之旅”——中的各个环节。
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不过主要是因为这是一部有趣的历史、一个非常好的故事。身为作家,这会是我主要的关注点。我想写出大家想读的故事,我也希望你们会享受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动物曲折迂回的故事,就像我在从事关于它们的研究与写作时,所获得的喜悦一样。
不过我在考察熊猫与人类的互动过程时,心里也还有其他想法。我们都知道大熊猫广受欢迎的程度、这个物种所代表的象征性角色、它们超强的集资能力、科学家为了解它们的生态所付出的学术努力,以及政治人物为了保护它们所投注的心力等。因此,不足为奇的是,在这些背景之下,熊猫之旅同时也展现了一部动人的人类历史。就像熊猫不知从何而来,却成为地球上最广为人知的物种一样,中国也挣脱了西方殖民主义的羁绊,变成今日自给自足的经济大国。因此,有关熊猫的思考也可以十分巧妙地帮助我们了解现代中国如何崛起并拥有了全球支配地位。
同时,大熊猫是一个很好的反思对象,可以让我们好好思索一下在20世纪中,我们对于动物与大自然的态度经历了哪些转变。对于这种动物,我们人类先是猎杀它们并剥取毛皮,后来为了将热切的人潮吸引到动物园来而搜寻活体动物,现在则是努力地保护自然栖息地里的熊猫。虽然目前我们的知识已经相当进步,不过,令人吃惊的是,对这个物种我们的所知仍然极其有限。这种无知状态的最好例证是英国与美国的一种普遍看法,它认为大熊猫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物种,就算绝种也是应该的。正如克里斯·卡顿(Chris Catton)在其1990年出版的《熊猫》(Pandas)这本杰作中所说:“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大熊猫是一种对环境适应不良,且几乎对其本身存活所需的各项技能一窍不通的动物。”
从2009年BBC博物学播音员克里斯·帕克汉姆(Chris Packham)以下有关熊猫的公开言论中,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极其轻蔑的一面。他告诉“广播时代”:“这个物种自己走向了演化的末路,算不上什么强健的种类。”这种看法显然十分愚蠢,因为熊猫(或更准确地说,外表很像我们所熟悉且喜爱的熊猫的祖先)所存在的时间已有几百万年之久,比现代人类存在的时间还要更久一些。而且要是你有办法吃竹子的话(熊猫可是吃竹子的个中好手),它是一种十分稳定的食物来源,因为在没有人类的世界中(如同大熊猫演化史中的大部分时间一样),这种坚硬的植物都会不断地生出可供食用的竹笋。熊猫从事性爱的方式跟我们的确不太一样,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它们的生殖方式会比我们的更低效。这些都不会让我觉得熊猫是一个孱弱的物种。
不过从过去的经验中我知道,无论有多少严密的论据,都无法让大熊猫摆脱滑稽的动物形象。这就像是2008年的卖座动画片《功夫熊猫》里不太靠谱的英雄阿宝一样。我对大熊猫的意见,无论怎么仔细拿捏,总是会输给那一只可以用肥油大肚把对手弹到不见的“大胖熊猫”。所以与其斥责人们对于大熊猫的无知误解,以及有时并非完全出于无知的扭曲,我将试着去理解其原因。我特别想知道大熊猫在哪些时候、哪些地方,出于什么原因,会变成人们嘲弄的对象。关于此点,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将一百多年来熊猫与人类的互动过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涵盖1869—1949年的八十年,主题几乎都是西方对于熊猫的执迷:我们将探寻19世纪60年代时一位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所完成的对大熊猫的正式科学发现历程,了解欧洲(为主)对于如何命名这种奇特动物的争议,并追访北美地区(为主)的博物馆委托专家射杀此动物以搜罗标本的竞争过程,以及随后转为竞相收集活体动物以在西方动物园中展示的经过。在这一时期,中国正急于脱离西方殖民主义的控制,以新的民主制度取代日薄西山的帝国体制,并且对抗日本令人难以置信的侵略行为,因此在熊猫的故事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
本书的重心在第二部分,也以此为主轴,年代横跨1949—1972年。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聆听姬姬这只熊猫的故事,它的传奇一生诉说了那个混乱时代的许多点点滴滴。我们将得知围绕着它由中国前往西方的旅程的“冷战”时期的紧张形势、它在19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的成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将它与苏联熊猫安安进行配对的尝试,以及它死后独特但非常真实的生命。在这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维护其对大熊猫的所有权,利用此物种与它的形象,来强化国内与国外(意识到了西方对任何有关熊猫事物的狂热)的国家认同。在第三部分,也就是1972年至今的这个阶段里,人们终于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决定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大熊猫。我们将看到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的一对熊猫如何变成严肃科学研究计划的对象、中国与(借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名义的)西方如何开始进行野生熊猫的研究、动物园和其他机构如何开始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成功地繁殖出熊猫,同时我们也将思索这个物种的未来。在这最后一部分的描述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如何控制了大熊猫的未来,或许也掌控了世界的未来。
那么,闲话少说,就让我们随着熊猫展开旅程,体验熊猫的毛手毛脚所到之处所引起的风潮:过去数十年来熊猫一直让科学家难以分类;它们用机智胜过猎人,逃脱陷阱的纠缠;它们让大众蜂拥追随,让动物园的旋转栅栏门一刻不闲;它们从事外交之旅;它们变成商标品牌,企业和慈善机构的标志;它们成为全球动物保护的代表;它们吸引具有聪慧科学头脑的人员花大量的金钱来研究它们。在此,我将把这个中国政治动物的奇特历史呈献给您。
欢迎光临 找对象不要烦了 (http://bbs.cz1.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