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象不要烦了
标题:
不顾市场供需,拼命拿地建房,真相究竟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李雪梅
时间:
2019-5-27 10:38
标题:
不顾市场供需,拼命拿地建房,真相究竟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李雪梅 于 2019-5-27 17:03 编辑
开发商还在拿地建房,10年后,房价无疑会跌到这个水平
房企拼命拿地建房,到底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告诉你答案
文/楼市大家谈(quanadcom)
从长远来看,我国城市化的加速,给三四线城市带来了人口红利。说白了,那些说农民进城买房的专家,实际上看的比较简单。哪有那么多人一进城就能买一二线城市的房子呢?有时候,很多人是想买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但是经济负担过大,他们会选择现在市里买套过渡的房子,以后这套房子卖个好价钱,那么未来在大城市买房就不是梦了。其实现在来看,我国的房子是够住了,虽然没有具体的、准确的数字表明我国的房子究竟够不够住,但是可以从统计的部分城市的空置率来看,我国的房子确实是够住了。
房子够住了,大家希望的就是开发商能少建点房子。在过去,由于棚户改良政策的推进,三四线重点城市的拆迁户补偿了不少拆迁款,而住房需求的增加,导致那里的房子越来越多,被有心人趁机,房价被越炒越高。所以说,现在的开发商也是看见了相对于前几年的利润的下降趋势,不再无脑的建房了,我们很欣慰。但是开发商真的不建房了吗?说转型就转型?并不是,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开发商来说,他们对拿地建房还有相当大的热情。
稳地价上,二线城市土地成交量火爆
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三点上,在稳地价上面,二线城市就没有做到。近日,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回温明显,土地成交量高,数十家房企依然疯狂抢地。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回温无疑会带动其他城市土地城市的回温,事实证明,这个“小阳春”确实不简单。去年下半年融资多,有钱了就要拿地,偏偏开发商在调整政策下只看好一二线城市,所以二线城市又有“抢人大战”的加入,开发商自然不会放过“良机”了。而此次土地市场的回温,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那些土地过热的城市提出了预警信息。
在拿地建房这件事上,开发商是不会考虑太多了,或许供需在他们面前也是需要考虑的,但是谁不看好一二线楼市呢?虽然“房住不炒”,强调楼市的稳定发展,但是这显然打击不了房企的拿地信心。从小城市看不见多的利润,他们自然会把眼光放在大城市上面来,所以不顾市场供需,拼命拿地建房,其实理由也说的差不多了,无疑就是对市场的信心吧。过去是专注于在大中小城市拿地建房,使得县城都建设了不少新房,现在是着重于大城市的土地。
到底是房子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开发商这么拿地建房,不知道是秉持着破罐破摔的思想,竟然也有不少普通老百姓支持。按说,这种行为似乎意味着未来房价还会上涨,我们应该制止才对,但是很多人认为,房子多了,以后卖不出去了,银行贷款还不上,房价一定会跌。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不奇怪,你叫人家别再拿地建房了吧,谁听我们的呢?然后用一种逆向思维去想,似乎这样也不错?
但是笔者认为,房子还是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我们现在的房子是够住了的,如果不把掌握在有钱人和炒房客手里的房子不逼出来,“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目的就很难真正实现。因为房子被赋予了其他属性,就很难脱离开来。未来,只要很多人手里依然掌握很多房子,那么这群人依然是赢了的人。不知道这个观点大家能不能认同,笔者是认为,房子不是越多越好,现在最主要的是把有多套房的人手里的房子逼出来,这样才是大势所趋。当然了,房子也不是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供需平衡。
不顾市场供需,拼命拿地建房,10年后房价如何?
曾经马云说了“房价如葱”的理论,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他想表达的应该是房价会越来越低的意思。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采取不悲观也不乐观的态度分析,未来10年,开发商不顾市场供需,拼命拿地建房,10年后房价肯定会跌,但是不是每个城市都会跌,因为笔者认为,10年,还不够房地产市场面貌大改变。
按照上海人均年收入8万左右来说,上海正常的房价应该是120万到160万之间,也就是说一平米的房子价格应该是1.2万到1.6万之间。用这个数据可以得出什么呢?那就是,未来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应该跌到当地居民收入的15到20倍才对。现在上海的房价大大超过了人均年收入。但是这仅仅是从年收入和房价对比来看的,按照人流量和购房需求来说,上海未来房价还是会稳定在这个上面。所谓房企依然看红利大,拼命拿地建房,很容易想到。
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因为人流少的情况,当地居民购买力又不够,房子最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就是“有价无市”。所以说,笔者认为,10年看起来很长,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却不算长,三四线城市房价回归是肯定能的了,但一二线城市依然是属于经济、人口需求、产业支撑的城市,房价很难如葱价。
长期坚持创作不易,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大家点个赞,以示鼓励。喜欢我就关注一下哦,谢谢。
欢迎光临 找对象不要烦了 (http://bbs.cz1.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