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楼市大家谈(quanadcom)
前段时间,网络上一篇名为《在上海,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千万富翁们》的文章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热议,主要内容是上海拥有千万身家的高学历群体,因为子女的学区房,也只能挣扎在温饱线上,一时之间引起不少人的感慨,部分人庆幸还好自己放弃了上海,选择了二线城市,然而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却不得思考,所谓的千万富翁,其病态心理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不能让孩子输在跑线上”,这是一条已经深入人心的观念,时至今日,已经转化为家长对于学区房的依赖,因此学区房也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上最热门的投资对象,尽管不少城市可能出现房价下跌的现象,但是学区房的房价却是一路走高,因此天价学区房现象比比皆是,就像该文中的主人公一样,他所看中的方便孩子上小学的学区房,不过是一栋27.5平的一室户老破小,房价总价就更高达610万,说是天价学区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家长对于学区房如此病态的追求真的合理吗?尽管在当代社会,教育资源开始出现了集中趋势,而教育的重要性也显得尤为突出,但学区房能够带给孩子的,也只是上下学的方便,以及所谓的入学资格。但是众所周知,对于我国的学子而言,中学的选择才是最为关键,偌大的上海,小学之间,其教育水平并不会存在多大的差距,关键依然在于打好基础,有必要选择所谓的“贵族小学”换取所谓的起跑线,而选择将全家委屈在一栋不足27平米的老破小吗?更糟糕的居住环境,就一定对孩子的学习有利吗?
当然,挣扎在温饱线的上海千万富翁,病态心理来源并不止是天价学区房,这一类人或许对于自己的真实经济状况,产生一定的误解,其病态心理的来源,或许来源于上海的高房价。首先,对于这一类的身份定位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所谓的“千万富翁”,其实是个伪命题。

上海目前的房价均价在50000左右,主人公不过仅拥有一套价值950万的自住房,考虑不动产的存在,说是千万身家已经很勉强,而对于上海的居民来说,以上海的房价水平,评价一个人的资产、富裕状况,最合理的做法是将自住房剔除出去,这一类的千万富翁在上海比比皆是,但是无法变现的资产,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这一类千万富翁,其实和二线三线的中产生活水平没有多大的区别,对自身经济实力的错误评估,盲目的选择天价学区房,其实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委屈。
这种因为追求学区房而导致生活赤贫的病态心理,其实也可以认为是被上海的高房价所误导,你认为该“千万富翁”有必要放弃原来的住房选择天价学区房吗?欢迎发表看法。
长期坚持创作不易,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大家点个赞,以示鼓励。喜欢我就关注一下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