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象不要烦了
标题: 探花墙门走出来的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周周 时间: 2018-7-12 17:59
标题: 探花墙门走出来的老师
探花墙门走出来的老师
余姚日报2017.7.9
注:有关朱石泉老师的
一、生在余姚,启蒙在念德堂
1937年,朱石泉出生在姚城东首的一座大宅门内。据余姚县志记载,这个大宅门是他先祖朱兰考中探花后,道光帝御赐的,称为“中宪第”,当地百姓叫“探花墙门”。它坐北朝南,面向姚江,是一座五进院落,在浙东地区甚为少见。
朱石泉的祖父朱昌基(1863-1962)在绍兴的一家中药房里当老大(经理)。五十岁后回到余姚,成了祠堂里的族长太公。朱石泉出生时正值“七七事变”,故小名军时。他是我父亲的表弟,我称他为军时叔叔。他父亲在上海工商联当会计、教英文。1942年,日本侵占了上海,叔叔的父母带着他和刚出生的大妹逃离上海,后又逃到了四明山区陆埠南山乡,这是他大伯母(我称大舅婆)的娘家,就是如今的翁家老宅。等到时局太平些,大家就搬到了余姚城里,他就在朱家祠堂的念德小学读书。四年级,叔叔考到位于县府内的余姚第一小学,探花墙门内几十个朱姓小孩,就他一人被县一小录取。
祖上留下不少藏书,探花第的孩子爱读书。在大宅门内,叔叔和小伙伴们在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三个暑假里“排队”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1949年5月余姚解放,秋天,他考入了余姚中学,可读了半年初中后,他父亲带信来叫家人去上海,让他在沪读书。就这样,叔叔离开了余姚。
二、旅沪成长
到上海后,叔叔进入了私立华华中学,完成了初中其余二年半的学业。后考入同济大学附中同济中学,该校以“同舟共济,师生和谐”为校训,老学生帮带新同学是同济的优良传统。他说:“进了同济中学的大门后,我好像迈出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我的人生观就是从那时开始慢慢树立起来的。”高三毕业,班里同学几乎都考上了大学。
在同济中学,他开创了“快一秒”的学习方法,后来“快一秒”又发展为“快一点”的理念,就是“如果你确定这事必须做,那么,早做比迟做好,早做者是先进,晚做者就落后”。这“快一秒”就是自主学习的好理念。“快一秒”的理念使他受用一生,也对从前的年轻人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他深信当代年轻人也能受益。由于有“快一秒”的理念,他在考研与专业研究中领先他人,占据了主动,那是后话。
毕业时,他被保送留学苏联上大学。经过体检、政审、高考,他被录取在了北京俄语学院的留苏预备班,准备一年后去苏联。后来因中苏关系紧张,只能选择国内院校了,他选择了浙江大学。
三、浙大优秀学子
1956年秋,从北京来到浙江大学,叔叔进入了自己最喜欢的光学仪器系,与同学们一起安静地读了两年书。
到了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学生停课参加大炼钢铁。年底,学校宣布成立浙大工程物理系,方向是原子核反应堆和核电站,从电机、化工、机械、光仪和土木各系抽调来21个学生,组成第一届工程物理系学生。当时这种专业属于绝密。原先两年半学的是工科课程,到了工程物理系也只有两年半时间,就要补很多理科的课程,还要用工科的思维来学理科的课程。毕业之后,叔叔被安排留校,并跟副校长王谟显先生读研,方向是理论物理。
他和另一位同学是浙大在解放后的首批研究生,亦是王谟显教授的理论物理第一届研究生。从此,除了到玉泉校区上公共课外,他们就在之江校区闭门读书。第二年王先生又招了两名研究生。就这样,他们四人在下红房埋头苦读。1962年到1965年,他和一位同学合写“氚的结合能”论文,另外两位同学一人到合肥国家计算中心编程序计算,当时的计算机速度慢精度低,另一人则用手摇计算机进行近似计算。整整三年,才出来一个少数粒子结合能的结果,据导师说其精度达到世界水平,于是轻松地通过了论文答辩。至此,他已投入了十年宝贵的青春,经历了光学仪器、工程物理、理论物理三个专业的学习。1965年秋,他被分配到大西北的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期待着扬起科学探索的风帆。
四、兰大现代物理系年轻的探索者
刚到兰大,叔叔被安排去定西县搞“四清”,1966年又到榆中县搞第二期四清,直到文革开始,对这些年轻老师来说,除了串联就是劳动。1969年后他又下放劳动、学工、挖防空洞。所以,到兰州后的前五年里没有干过一天正经事。
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感到不能这样下去了!1970年,看到北师大研制半导体器件为国争光的报道,他们提出了用系里现成的600kv粒加速器,以离子掺杂工艺做平面型半导体器件,试制集成电路的建议,得到了校工宣队的同意。于是他们组织了队伍,叔叔和另一位同事搞光刻工艺,进了离子掺杂研制班子,没想到这一下又把他从“理”拉到“工”去了。当时除了有一台现成的加速器之外,什么设备都没有,系里只有一架莱卡相机,用它在二氧化硅片上刻出微米级的场效应管谈何容易。为了设计电路,他不得不钻研逻辑电路,并用二次微缩技术试做几十微米级的场效应管。经过两年夜以继日的苦战,居然也搞出了小规模集成电路,这在当时国内算是先进的了,总算觉得活着还有点价值。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以革命的名义,招收工农兵学员,以产品带教学,研发了软X射线测量仪。这就是说,他们这个小群体从1970年开始就按照自己的良心做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了,至少抓回来六年的宝贵时间。
要提高集成电路的性能,控制离子源稳定性是关键。为了将计算机用于加速器控制的科研和教学,1976年,兰大花一百万元从山东潍坊计算机厂买来一台由中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DJS-130电子计算机。这是一个庞然大物,系里派他等七位教师去潍纺学习操作,因为他在研制集成电路时,对诸如门电路、触发电路、加法器、运算器等已经有所研究,而且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对于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也清楚。而那时的计算机没有操作系统,显示、程序输入、结果输出、打印,都要操作者自编程序,由穿孔纸带输入,常常弄得脖子酸眼睛红。他在这台计算机上用FORTRAN语言做过群论的不少计算。后来,系里建立计算机房,他开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系统概论课;科研方面,他负责软件设计。这就完成了他从理论向计算机转移的过程。
五、国内单片机应用早期探索者
1980年,叔叔参与了北京高能所对撞机中一系统工程设计,与各院校来的同行切磋较多。有清华的同行说,他们系想把一台DJS-130电子计算机处理掉,以便更新设备,问兰大要不要。叔叔说已有一台了,所以谢绝了。后他去南京,朋友说起江苏二师想要一台计算机,于是,他们就给这两个学校牵线,于1983年达成协议:清华无偿赠送一台DJS-130给江苏二师。学校派了两辆大汽车到北京接回那台庞然大物,由他协助安装和调试。这样,江苏二师与兰大协商,把他留在南京。第二年10月,他带着全家迁居石头城。
刚到南京,学校就分下来了任务:1.筹建计算机房;2.教两门课: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语言;3.对外开办单片机应用培训班。在这新的环境里,叔叔努力工作,日夜加班。待工作稳定后,任务就更多了。就这样,叔叔忙并快乐着!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台式电子计算机出现了。他见到的是APPLE-Ⅱ,那是苹果公司1981年设计的第一代台式微机,结构简单,并配有输入输出接口。他就用苹果机作计算机原理的原型机,自编了简单易懂的教材,向学生讲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学校的好评。与此同时,国外已有把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各种接口集成在一个芯片内的单片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正好上海华东师大的刘健老师在寻找单片机合作者,刘健到南京与他们达成共同开发单片机的协议,在南京面向社会推出单片机应用学习班,学员们来自工厂、高校、医院、科研单位和部队,都认为单片机在生产、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各自的需求。
在南京办了三期培训班后,又去景德镇昌河飞机制造厂,浙江余姚以及珠海培训单片机应用人才。在教学上,还在物理系筹建了单片机实验室,使计算机原理课变得易教易学,课程由原来的140学时缩减为100学时。
来听课的学员,是本单位生产科研的领头人,要推广单片机就要依靠他们;还须走出学校,到企业中寻找课题,到科研单位寻找合作者。他结识了紫金山天文台计算机中心主任张友义,用张友义主办的科天研究所承接各单位提出的课题,并与课题提出者合作。如:与南化联合搞高精度温度测量,与心脏科专家共同研制动态心电图仪,与水工研究所合作研制自动水文测量站,与南京电子管厂微波炉分厂合作研制三乐微波炉控制器(1988年,第一台全国产化家用微波炉在三乐公司诞生,在南京市场颇受欢迎);还与部队共同开发南京出租汽车计程器,与南京煤气公司合作研制远程民用煤气计费器,与南京机专合作研制集体宿舍公用电表,与湘潭某部合作研制全自动洗衣机,为学院研制了电话分机计费系统……他谦虚地说:“这些项目是由一群志同道合、勇于探索、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朋友们共同完成的。”是的,这些专长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的学员,是为科学献身的信念把他们集合在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多项课题。
据统计,我国的十类稀缺人才中,嵌入式软件开发人员亦算一类,而经他培养的学生和学员中,目前从事单片机设计工作的不少于十人,这也算是叔叔对社会的又一贡献。
六、在姚举办单片机培训班,为家乡培养人才
1987年初,作为朱石泉侄子的我,了解到单片微机已经在推广应用,在江苏教育学院(曾叫江苏二师),以叔叔为首的研究队伍已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值得借鉴。认为只有学习并掌握其原理,应用提升既有产品档次,才能发展壮大企业。为此,我向所在的余姚无线电厂领导请示举办微机应用培训班,得到了首肯。我向在南京的叔叔提议,以自收自支的方式,为家乡的电子仪表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单片微机技术。经他向系里报告后,很快得到了肯定的回复。我立即向市科委汇报办班设想,办一期非盈利的MCS-48单片机应用技术培训班,推动我市微机应用,得到了市科委的肯定。当年4月,由我联络,以无线电厂为教学基地,办起了培训班。除了我厂派员外,我市的相关企业,如仪表总厂、仪表厂、无线电三厂、塑料总厂、邮电局均派员参加。时年五十岁的叔叔带着他的助手、南大毕业生王永宾来姚,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位于城南的无线电厂与城区的市府一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教学工作,让家乡的众多技术人员不出余姚就接受了微机应用的系统培训。
欢迎光临 找对象不要烦了 (http://bbs.cz1.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