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中产?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明晰的、可以衡量的办法:能够到美国去治疗癌症,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刻度。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能不能拿钱到美国为自己续命? 腾讯《棱镜》栏目正在推出一个系列报道,讲述中国人到美国治疗癌症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 推出的第一篇报道找到了几个曾经去美国治疗癌症的病人。里面提到了美国休斯敦的安德森癌症中心,这是全球领先的癌症治疗机构,据说治疗后有80%的病人可以活到5年以上。 公众最关心的当然是费用问题,据这几个人的讲述,到美国治疗癌症话费在20万美元以上。放在10年以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在今天,这似乎不成问题。到美国治疗癌症的中国人迅速增多,已经成为除中东人士外的第二大人群。 据报道,到美国治疗癌症的中国人,主要是两个人群。一是中小企业主,他们全部心思都投入到自己的生意之中,发现得了癌症后,会选择世界上最好的治疗办法。对他们来说,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并不是什么天文数字。第二个人群,就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中产人群。 由于房价的持续走高,在北上广深拥有两套房的人,放在全球,都算是中产中的顶部人群。所以,这篇精彩的报道,尽管也讲述了治疗癌症的方方面面,但是最终编辑还是做了一个这样的标题出来——赴美治癌人群调查:一线城市至少两套房产、百万支出打底。 北上广深拥有两套房,等于可以花钱到美国买命。这让人想起这段时间流行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的一句话“中国只有一种病,穷病”。这两个事情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在生命和金钱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方程式出来。钱等于命,没钱等于没命,有钱等于有命(可以延长)。 癌症是这个星球最让人恐惧的疾病,它从发病到夺命的速度,以及抗击癌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都让它成为死亡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又在持续走高,威胁着越来越多的人群。 作为一种隐喻,癌症就如同投向中产阶层致富道路上的一片无法化解的阴影。它是最终的否决权,很多人感叹,一场大病就足以让一个家庭现出原形。所谓的原形,就是指以前那种普遍贫穷下人们的境况。 过去20年,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大城市普遍出现了新兴中产阶层。对这个阶层人们充满疑惑,也无法定义,到底什么才是中产,或者说中国有没有西方所谓的中产,都是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明晰的、可以衡量的办法:能够到美国去治疗癌症,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刻度。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能不能拿钱到美国为自己续命? 这种标尺的出现,当然有某种悲情色彩。在美国治癌症和在中国治癌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除了医疗水平的高低,在美国你还可以花钱购买真正的服务,比如可以多门诊医生会诊。七八个一流医生聚拢在你的周围,尽管这种会诊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是却实实在在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 除了医生外,护士的服务也让人感动,在你冷的时候,护士会拿毛毯给你,而且还是从保温箱里拿出来的。你心慌的时候,护士会握着你的手安慰你。 这样的细节背后有一个根本性的真相:在得了癌症之后,在生命面临真正的危险的时候,花上一百多万元,就可以享受到真正的诊疗服务。 这样的体会,当然是建立在中国医疗行业的现实基础上。中国不缺优秀的医生,也不缺充满爱心的护士,但是在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分配也极为不合理)的情况下,无法为一个拥有两套房的人提供这种服务。 和治疗效果相比,人在医院的体验更让人崩溃。坊间有句俗话,“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就说明大多数中国人都对上医院有一种恐惧的心理。 对那些能去美国治疗癌症的病人,我们送上真诚的祝福。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赴美治疗癌症”并不具备普遍性。目前来看,能够享受这种服务的,还只是觉醒的癌症患者。如果一线城市的癌症患者都卖房去美国治疗癌症,大量的患者也许会在短时间内把安德森癌症中心变成一个中国的肿瘤医院。 电影的高票房和这种报道的流行,其实反映的是中产阶层最深处的恐惧。向上攀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下滑的危险则随时都在。每个人都在惧怕癌症的到来,这个“癌症”可能只是比喻意义上的。这种恐慌和担忧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