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象不要烦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相亲
查看: 33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京剧的起源竟然在池州?如今它已是国家级非遗,池州人的骄傲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3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16:12: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信咱们在外漂泊奋斗多年的池州老乡,有一件事不一定清楚,咱们池州市青阳县,去年落成了这样一个博物馆,即便是有些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池州的老百姓都不一定了解其的重要程度,但是你若是仔细去了解它,它真可以算得上是池州的骄傲,它便是青阳腔博物馆。所谓青阳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发源于皖南青阳县,兴于明代嘉靖年间,能为一种古老戏曲唱腔做个专门的博物馆,可以鲜见它本身在历史上有怎么样的重要影响力,

2018年5月23号,青阳腔博物馆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正式落成并举行了开馆仪式。


明清时期,青阳县属于池州府,于是这青阳腔又称“池州调”,当时已经与当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的昆曲并列为明代时尚雅调,与赣剧、清戏、徽剧、黄梅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不得不提的是,很多池州人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大名鼎鼎的徽剧便是由我们的青阳腔直接演变而成。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清代四大徽班进京风靡京都,随后慢慢产生了京剧,因此青阳腔便成为公认的京剧“鼻祖”。由于青阳腔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后来从皖南发展到闽、湘、川、豫、晋、鲁等省,成为“天下时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京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十多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由于青阳腔是平民戏曲,为平民阶层所喜爱。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在其发源地趋于濒于消亡的境地。鉴于此,政府在抢救性挖掘、整理青阳腔的同时,又与青阳腔又一个传承地江西湖口县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使得青阳腔在它的发源地再次焕发青春,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戏曲。2006年,青阳腔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青阳腔包罗甚广,就其某些组成部分而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以前,甚至更远一些。宋代,东南沿海出现南戏,入明以后进入安徽南部。其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都先后在池州一带流行过。然南戏四大声腔中,海盐腔、昆山腔趋于精致高雅,得到士大夫的赏识,余姚腔、弋阳腔较为通俗粗犷,为劳动群众所喜爱。青阳腔吸收其精髓,采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为之和“错用乡语,融合土调”的做法,将多种民间艺术(如九华民歌、包括道士做道场、和尚放“焰口”的音乐舞蹈等)熔为一炉,演出剧目以改编南戏老本和文人传奇为主,“改调歌之”,唱时声调高昂,一唱众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尤为平民百姓所喜。不仅在皖南广为传唱,“俳优四出”,还随着商路、兵路等等而传遍天下,为众多当地剧种结合 青阳腔、借鉴,产生积极影响。

青阳腔的传统剧目,保留下来的共有近 90 多种(其中大戏 65 种,小戏 29 种),绝大部分是属于宋元南戏,明代传奇和弋阳腔连台本大戏。其中见于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的有 41 种;见于明代《词林一枝》、《八能奏锦》、《时调青昆》、《玉谷新(调)簧》、《摘锦奇音》、《微池雅调》、《歌林拾翠》等诸刊本的有 60余种,这些剧目大部分有青阳腔艺人保留下来的完整的手抄本和唱腔。



青阳腔一般36人,演员正角10人,贴补角2人(闺门旦/二肩旦、茶旦/三肩旦)、龙套8人、乐队6人(1人专门检场)、衣箱4人、其他6人:2人做饭、1人“打手”或“打布”(演目连戏专门扮演男吊的武功人员)。青阳腔的行当体制为十角制,与明·王骥德《曲律·论部色》中所提到的角色大体上一致。其十个角色行当是: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须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脸)、六外(副末)、七小(小生)、八贴(花旦)、九夫(老旦)、十杂(二花脸)。由于青阳腔所演出的大多是连台本和传奇大本戏,角色繁多,根据剧本需呀,艺人们在十角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肩(二小旦)、三肩(茶盘旦)和四背褡(四将士)、四排须(四龙套)等。在角色分配上也有其灵活性,如连台本戏《三国传》中曹操一角,本是净行担任,但在都昌湖高腔中却视剧情和场上人物而定,在不同的场次中分别由丑、外、净三角来承担。如第二本《连环记》曹操为由五丑扮,第四本《古城会》和第五本《三请贤》二净扮关羽,六外扮曹操。


据考,最早对青阳腔给予关注的是旅日中国戏曲家傅芸子先生(1902—1948),他从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明代青阳腔《词林一枝》、《玉容新簧》等青阳时调和徽池雅调刻本等。并于1942年在《东方学报》上发表了《释滚调》一文,阐述了青阳腔的起源和艺术特征,用史实说话,论证了青阳腔的客观存在,也由此拉开了国内青阳腔的序幕。

图:傅芸子先生
20世纪40至50年代,中国曲艺史家、理论家叶德均先生(1911—1956年),在对青阳腔艺术源流和特质做了丰富有效的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戏曲小说丛考》一文,也为后人研究青阳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时任江西赣剧院副院长的流沙先生,旅日戏曲家王古鲁先生,又对青阳腔和滚调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论证。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保存在《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研究》和《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两部论著中,对青阳腔的存在和历史渊源作了有力的证明。
20世纪70—80年代,南戏专家钱南阳先生,作《戏文概论》。安徽省黄梅戏专家陆洪非、班友书、王兆乾先生,对黄梅戏和与之有血缘关系的青阳腔,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多体现在班友书的《青阳腔研究论文集》中。

图为青阳腔传承人:江进老师
2016年被誉为京剧鼻祖的“青阳腔”登上韩国求礼郡郡厅季刊《求礼乡音》,向韩国民众展示了这一古老戏曲剧种的艺术魅力。
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江苏省昆山市开幕,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在这次盛典上,来自安徽池州的青阳腔曲目《情断马嵬》首次在国家级艺术盛会上露面,并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叫好。迈出了青阳腔走出安徽的第一步,宣传了池州国家级非遗——青阳腔,也让池州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2018年12月29日晚,2019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作为此次安徽唯一参与晚会的剧种,来自池州的青阳腔精彩亮相,与山西道情剧、江苏通剧、浙江瓯剧、湖南巴陵剧、黑龙江二人传、云南彝剧等8个剧种携手共同演绎开场节目“百戏贺岁”。这是继参加国家文旅部组织的2018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之后,青阳腔首次登上全国最高戏曲展示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纯真网 ( 苏ICP备16016208号 )

GMT+8, 2024-4-20 02:55 , Processed in 0.0776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纯真恋爱网

© 2024 QQ群:318505020 微信:dn137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